首頁 >

高齡新知

20201113 為中高齡者設計音樂課

林安緹 專案經理/中正高齡

台灣對於音樂教育相當重視

行政院頒訂「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E世代人才培育-一人一樂器.一校一藝團」計畫,全台灣國中小成立樂團蔚為風行,並且依照我國最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是主要的藝術教育課程,包含視覺、音樂與表演藝術等學習項目,藝術生活化也是主要的教育方向。並在民國104年立法院所修正教育部藝術教育法中也明訂,藝術教育以推廣全民藝術教育活動,增進國民藝術修養,涵泳樂觀、進取之人生觀,達成社會康樂和諧為目標;在第二十條中更說明社會藝術教育係指學校藝術教育外,對民眾提供之各種藝術教育活動。由此可知國家教育政策對於教育生活的結合非常重視。

臺灣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業餘與社區型管樂團大約一千五百個,學習管樂器的學生人數也突破十萬人。國內各大專院校每年培養的管樂人才也大概在一千名左右,而每年也有許多人參加教育當局與民間藝文團體所舉辦的音樂,而聆聽古典音樂會與流行音樂的觀眾更是數以萬計。嘉義市政府與桃園市政府,也先後在1993年與2004年開始舉辦管樂節活動,嘉義市國際管樂節與桃園國際管樂嘉年華,每年邀請各國近千人的表演者與教育者來臺灣,並一同參與工作坊、大師講座與研討會等各種活動,除了切磋音樂演出外,對於分享管樂世界趨勢與管樂推廣非常有貢獻。從上述種種跡象顯示管樂發展在台灣其實相當蓬勃。但臺灣管樂教育卻非常集中於二十五歲之下的族群,鮮少討論銀髮族群學習管樂器的可能性,對於管樂器演奏運用在銀髮族群的研究也非常不足。

中高齡者也需要音樂相關課程

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隨著年齡漸增、身體自然老化而導致體能衰退,在身體結構上、休息與運動時的反應及心肺功能的調整皆與一般成人不同。但是研究也指出老化雖是人體必經之歷程,倘若能從事長期規律的運動訓練不僅可以延緩及降低慢性疾病的罹患,亦有助減低及改善功能性退化的情形,以及提升日常活動功能及生活品質等成效。Peterson(1983)認為「表達需求」類型的課程,如:音樂、表演、園藝…等,相當受到高齡學習者的青睞,參與這類型課程的人數不僅相對較多,且參與的時間也相對較長。根據美國學者Lamdin和Fugate(1997)所做的高齡者學習調查(Elder learning Survey)亦發現,音樂、藝術、舞蹈等課程是高齡者在進修學習時的首選。

WHO於2002年提倡「活躍老化」,其定義為「為提升年老後之生活品質,盡最大可能以增進健康、參與和安全的過程」。且透過音樂潛移默化的牽引,長者能經驗到事物的美好與愉悅。藉由環境中美好事物的接 觸與撫慰,心靈得以放鬆,藉此鼓勵長者表達心裡的感受,可使得無望或寂寞 的情緒轉換成有希望、有歸屬的感覺,提升了心靈上的和諧與平靜。希望藉由音樂的推廣不但讓中高者達到心靈與生活品質上的成長、藉由課程的參與增加社交互動,並由於音樂的特性增加高齡者的心肺功能,影響高齡者身心靈的健康達到活躍老化的目標。現今台灣對於如何增進中高齡者身體機能的課程設計與研究,都非常侷限在體育方面,學習音樂能夠增加中高齡長者之心肺功能。音樂的益處有很多,如何在未來設計將音樂演奏融入中高齡課程中,讓中高齡者有更多樣的選擇性,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延伸閱讀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