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齡新知

20201115 「老人」、「高齡」、「樂齡」有什麼不一樣

陳冠良 專案經理/中正高齡

看到「老」或「老人」,會想到什麼?老態龍鍾、老奸巨滑、老狗玩不出新花樣、老人殘兵、老了就沒用….,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負面的。為了在稱呼上不要出現「老」這個字,就出現各類的名詞來稱呼老人,如:長青、松柏、銀髮、高齡、樂齡、第三年齡…等。
由於「老」這個字常帶有價值判斷的成分,因此許多學者則提出「高齡者」一詞來代替「老人」。以「高齡」來泛指發展上已達到「老」指標的群體,且「高齡」係指「年齡的大小」,較不涉及價值判斷的成分,是一種較客觀現象的描述。
「高齡者」的指標有哪些呢?可以從生物、心理、社會、實足年齡等層面來瞭解。從生物學觀點,個體的器官達到成熟後,會逐漸喪失其應有的功能,即為「老」的開始,例如:生殖能力喪失、頭髮變灰、生理功能減退、慢性病產生…等,通常就是進入老年的徵象之一。從心理層面而言,屬於是個人在心理上對老化程度的主觀感受,通常來自社會因素(孩子長大離家、第三代的產生、日常生活的健忘…等)和心理因素(對認知方面判斷力的減退及衰退感的產生)的影響。
從社會層面而言,個體開始扮演某種角色或出現某一特定的行為,例如:退休、扮演祖父母角色、失去父母成為家庭中年齡最大的一代。依實足年齡而言,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界定,最簡單、明確、具有法律上的依據。目前國際上被採用的年齡指標,為60歲及65歲兩種,我國則是以65歲為依據。
「樂齡」一詞在我國是近十年才出現的名詞。此詞語源自於新加坡,是對60歲以上年齡段的別稱。我國學者將「樂齡」一詞引進臺灣之後,並加以解釋其內涵,包括:「樂齡」取義「快樂學習、樂而忘齡」,亦與孔夫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生態度相符;「樂齡」讀音亦為英文字「Learning」諧音,亦藉此鼓勵國內長者「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精神。經過數年的推動,「樂齡」已成為我國推動高齡教育系統的通稱,並作推動高齡教育相關政策之標誌。例如:教育部自中華民國97年起推動高齡教育,結合各級學校、機關、民間團體,合力建置各鄉鎮市區「樂齡學習中心」,並結合大學校院開設「樂齡大學」,以55歲以上國民為主要族群,開創其多元的終身學習管道。


延伸閱讀

黃富順(2016)。高齡學(2版)。臺北:五南。
魏惠娟主編(2012)。臺灣樂齡學習。臺北:五南。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網址: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About。

回列表頁